1月4日早上6點半,當周圍人還沉浸在夢鄉中時,“90后”重慶小伙李亨已跨上摩托車,從重慶市渝中區的家中出發,趕往江津區委黨校。
風吹在身上有些冷,但李亨的心卻無比火熱。驅使他前行的,是來自黨組織的召喚——接江津區先鋒鎮保坪村黨委通知,身為優秀青年黨員的他將參加為期2天的江津區村(社區)黨員集中示范研訓。
滿懷期待的不僅是李亨。伴隨重慶市2023—2024年度村(社區)黨員冬訓開啟,利用歲末年初集中返鄉時機,全市60余萬名村(社區)黨員迎來一次集中學習培訓,以學賦能促提升。
從黨校課堂到現場教學點,從田間地頭到農家院壩,學員們一路學習,收獲頗豐。黨員冬訓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讓廣大村(社區)黨員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關心關愛,點燃了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張力,從助力家鄉發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入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貢獻智慧力量。
摸清真實需求 把培訓講到心坎上
“除了賣橄欖,我們還依托電商賣紅糖。現在,石蟆鎮建起紅糖產業鏈,甘蔗的收購價從最初的280元每噸上漲到超過500元每噸,村民收入翻倍!”
1月5日,江津區先鋒鎮保坪村鶴山坪院壩,蔥郁的黃葛樹下,參訓學員們圍坐一圈,聽返鄉創業黨員代表、“橄欖女孩”何春梅聊她的“生意經”。辭職跳回“農門”,開網店、建合作社、打造電商中心,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回顧艱辛的創業之路,何春梅感嘆不已。
圍繞返鄉創業主題,講述身邊典型人物經歷,邀請學員為家鄉發展獻策,是這節“壩壩課”的主題。驚喜于“村里年輕人變多了”的同時,大家更多地思考起基層黨組織該如何發揮作用,才能讓年輕人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激發其投身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年輕人創意多,但如果他們不了解家鄉的變化,怎么吸引他們回來?”圣泉街道海惠社區學員康群英建議,基層專干可在流動黨員群、在外務工群里積極分享家鄉新變,讓在外游子感受到家鄉的發展潛力。
對此,先鋒鎮繡莊村學員劉均梅深有感觸。“現在的江津就像搭上了高鐵一樣,飛速發展。”她表示,各村黨組織可借助“村晚”平臺,向返鄉人員介紹家鄉現狀、優質項目、扶持政策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例如,針對創業貸款,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先鋒鎮就推廣了“信易貸”,以信用撬動金融資源,為創業者解資金之急。
“企業做起來后,還要幫助創業者做好宣傳推廣。”李市鎮兩岔村學員趙月補充說,助力各家企業抱團推廣、串珠成鏈,不斷提升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基層黨組織大有可為。
當天,學員們還圍繞基層治理、鄉村振興主題,為全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熱烈的討論氛圍,讓冬日的農家院壩洋溢著暖意。
優化需求供給,精選培訓內容,把黨員“應該知道的”和“想要學習的”結合起來,將黨員冬訓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重慶連續10年開展黨員冬訓得出的經驗。
要把培訓內容講到學員心坎上,首先就要摸清他們的真實需求。據重慶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負責人介紹,通過分領域研究黨員工作、分群體研究黨員特點、全方位研究黨員教育規律,他們著力摸清黨員思想動態,將培訓對象“研究透”。
在此基礎上,重慶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利用市級示范培訓工作,搭建起基層調研、交流合作、隊伍訓練3個平臺,整合多方資源,建立相關資源庫,讓培訓工作“有米可炊”,進而為學員量身定制培訓內容、精心選配師資力量、靈活設置培訓方式,提升培訓內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打破時空限制 習得一手鮮活經驗
前段時間,重慶市榮昌區觀勝鎮涼坪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陳亞軍有點忙。
1月4日,陳亞軍走進榮昌區委黨校,和全區2.1萬余名黨員一道,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聆聽冬訓“第一課”。以“小院+”推動黨建統領鄉村善治為主題的專題授課,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過去,像陳亞軍這樣的基層干部,通常只了解鄰近村鎮的做法。依托黨員冬訓這一平臺,主講人站在全區的角度展開案例教學,讓他們看到更多可借鑒的優秀案例,視野一經打開,思維也變得更加活躍。
培訓陣地并非局限于課堂。第二天,借助參加璧山區、銅梁區、榮昌區渝西三區優秀農村黨員冬訓示范班的機會,陳亞軍和參訓學員來到璧山區七塘鎮等現場教學點,深入了解當地通過打造藝術院落,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增收的創新之舉。
這讓陳亞軍深受啟發。“我們社區的小院經濟也要抓一抓。”她說,七塘鎮與四川美術學院等單位攜手共建,用藝術活化鄉村,帶動經濟發展。自己所在的涼坪社區也可嘗試與西南大學等高校深化合作,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讓小院變身鄉村旅游“打卡地”。
和陳亞軍一樣收獲滿滿的,還有璧山區致富帶頭人、重慶市璧山區新芽種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長李華。在他看來,當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已顯著改善,今后發展的一個著力點,就是提升農產品品質,拓展市場渠道,讓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
在示范班冬訓“璧”修課上,李華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也由此和另一位分享者、被村民稱為“土肥書記”的璧山區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中心農產品加工科科長、三合鎮二郎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張杰有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撬動農村產業發展方面,兩人找到不少共同話題。
依托毗鄰優勢,創新培訓形式,打造跨區域冬訓課堂,讓學員們感到既新鮮又充實。事實上,類似這樣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的黨員教育培訓,此前,重慶已有成功嘗試。
2023年,重慶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就曾組織直播團隊,前往貴州、四川、河南、廣西等地開展“線上參觀”教學,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邀請當地黨員干部分享發展思路,與重慶學員在線互動答疑。當地在發展過程中曾遇到什么難題、是如何解決的、今后又該怎樣“避坑”,大家在一問一答中剖析問題產生的根源,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好比借給學員一只眼,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學到各地鮮活的實踐經驗,以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強化實戰實效 以主動作為繪幸福畫卷
就在渝西三區優秀農村黨員冬訓示范班學員開展實地調研的同時,幾十公里外的重慶市沙坪壩區中梁鎮慶豐山村,李娜正忙著和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委員搭檔直播帶貨。正值草莓成熟上市的季節,一行人將直播間搬進了草莓種植大棚,為滿地紅彤彤的果實開拓銷路。
持續推動流動黨員到村(社區)報到,發動流動黨員“亮身份、作承諾、當先鋒、樹形象”,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是沙坪壩區推動黨員冬訓出實效的務實舉措。
身為村里的流動黨員,2023年12月中旬返鄉后,李娜主動來到村黨總支報到。見村干部正在售賣“中梁·詩意田園·好物”農產品,她頓時來了興趣:“剛好我從事新媒體行業,對電商還算了解。”
就這樣,李娜不僅主動認領了銷售任務,還加入村里的直播團隊,擬定一份營銷計劃,成為團隊里的活躍分子。有空時,她便和年輕黨員們一道,來到海石公園、荷塘悅色公園、太寺埡森林公園等10余處鎮域農旅景點,進行直播帶貨,截至目前,已幫助“中梁·詩意田園·好物”品牌增加銷售額10余萬元。
從村(社區)建設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乘著黨員冬訓的熱潮,各地流動黨員主動作為,讓身邊變化看得見,群眾幸福摸得著。
“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好方便嘛!”不久前,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村民李世珍在村里的“遠山有窯”文創基地找到一份保潔員的工作,月薪兩千多元,還能就近回家帶孫子。
在這背后,離不開村里的流動黨員劉思路的幫助。著眼于當地產業逐步興旺、流動黨員逐漸增多的現實,三河村黨支部以黨員冬訓為契機,設立起10多個流動黨員先鋒崗,同步劃分責任區、成立志愿服務隊,引導流動黨員立足崗位,積極投身產業發展、鄉村治理。
在村黨支部牽頭下,“遠山有窯”創辦人劉思路與轄區幾家新興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搭建起產業聯盟,還拿出20余個崗位,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既要大學習,也要大落實。重慶堅持把黨員冬訓作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重要途徑,通過組織一次學習培訓、開展一次典型教育、舉辦一次座談交流、安排一次實踐鍛煉,將教育培訓與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相結合、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相結合、與為民辦實事相結合,激勵廣大黨員動起來、跑起來、干起來,以務實行動,將培訓成效轉化為工作實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提升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質效和現代化水平。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