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后有了孩子,絕不讓他知道地球上還有一個北溝村”。2003年,一個在外上學的孩子回到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對家里人這樣抱怨到。
這句話扎了王全的心。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溝人,從在外當兵再到回鄉上班、創業,十多年的經歷和感悟激起了他想要改變家鄉的決心。
2004年3月,王全回到北溝村任黨支部書記,在黨員大會上,他向全村黨員鄭重承諾——要將北溝村建設成一個“花園式”農村,抱著這份初心和決心,王全帶領全村人擼起袖子共同建設家鄉。
美環境
2003年的北溝村,垃圾亂扔、污水亂倒、雜物亂堆,衛生狀況極差。王全痛下決心,一定要在環境建設上打個“翻身仗”。
先從哪里下手?王全決定首先解決困擾北溝村多年的“出行難”問題。
北溝村地處深山,唯一一條進出的道路經常“黃土見天”。在村子外欠債款、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王全憑借自己的人脈,找來了修路物資支持。沒有資金給大家發工錢,王全就帶著黨員干部當義工,和大家共同鋪起了這條“民心路”,僅用半個月的時間便建成通車。
修好路之后,王全和黨員干部帶頭簽訂了清理村莊環境承諾書,并明確了整改時限,號召全體村民上下一心清臟治亂。又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完成了200多噸柴草進院,清理了40多噸建筑垃圾,讓北溝村的容貌徹底換了新。
此外,還吸引了15戶外籍友人在北溝村置業發展,北溝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村。
育人心
“把環境建設好,哪個村子都會搞,將村民教育好,才是北溝村最大的好。”北溝村游客的這句話,道出了王全為北溝村建設發展謀劃的重要設想。
2008年,王全受到安徽湯池小鎮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影響,回村連夜敲定了《北溝村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要定期組織村民學習《弟子規》《論語》等傳統文化,邀請專家來村講課,不定期開展宣講活動等內容。同時以改進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形成了周一聽(村級廣播)、周中看(宣傳櫥窗)、周末圍著屏幕轉(數字影院)的立體式學習模式,將學習教育對象擴大到了每個村民。
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浸染對北溝村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2009年起,村級矛盾調解登記表上再無一例糾紛登記。你讓我一步、我敬你一尺,在一團和氣中,村內各類矛盾冰消瓦解。
優管理
環境建設好了,給北溝村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這也更加堅定了王全打造“花園式”農村的決心和信心。
2016年3月,在王全的建議下,村委會研究決定成立北溝北旮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這是全區成立的首家村級物業公司,公司全面負責村內的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垃圾分類、長城管護、護林防火、停車養犬等管理服務工作。
自從成立了物業公司,節約了村級支出成本,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北溝村管理也更加規范,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在垃圾分類方面,物業公司為每戶都配備了分類垃圾桶,定期由工作人員收集、運輸到分類處理站,大街小巷里沒有了臭氣熏天的垃圾桶,北溝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又上了一個臺階。
強民生
2016年,北溝村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解決養老問題刻不容緩。在區鎮兩級支持下“北溝村老年活動棧”正式投入使用,三年來為村里70周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一日兩餐,每月免費為老人測量血壓、理發等。老年活動棧樓上樓下均采用地熱取暖,讓老人在冬季能洗上舒服的熱水澡,還可以在活動室休閑娛樂,讓村內老人老有所養。
王全認為,打造環境優美、舒適宜居的“花園式”農村離不開產業發展的帶動,而產業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就是促進村民增收。
2019年,北溝村被評為了“五星級民俗村”,王全計劃下一步將村內50家民俗戶資源進行整合,成立北溝村旅游經濟合作社,實現規范化、系統化經營管理,不斷提升全村民俗旅游檔次,進一步促進村民增收。
王全始終在打造美麗鄉村、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